新闻中心

凯发AG旗舰厅光伏行业的发展十篇

2024-02-21 20:40:20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凯发AG旗舰厅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能源消耗剧增,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资源消耗迅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和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丰富的太阳辐射能是重要的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是廉价、无污染、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能源。

  国际光伏行业现状无论从世界还是从中国来看,常规能源都是很有限的。中国的一次能源储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大约只有世界总储量的10%。全球石化能源的使用将不会再超过100年。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面的能量高达80万千瓦,假如把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可达5.6×1012千瓦小时,相当于目前世界上能耗的40倍。太阳能产业是新兴的朝阳行业,再加上良好的政策环境、行业本身的特点,使得太阳能电池产业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由于太阳能发电还具有燃料免费、没有会磨损、毁坏或需替换的活动部件、保持系统运转仅需很少的维护、系统为组件,可在任何地方快速安装、无噪声、无有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的优点,因此,太阳能终将成为未来主要的能源方式。

  近几年,新的光伏发展计划不断出现。欧盟委员会所属的专业工作委员会于2005年了一份题为《光伏技术愿景》的报告,该报告提出,到2030年,欧盟光伏发展目标为200gwp,全球目标则5倍于此。绿色和平组织联合发表了题为《太阳能发电:2020年服务10亿人,提供200万工作机会》的报告,该报告预计2020年世界范围内光伏发电装机量达到205gwp,虽未针对欧盟提出目标,但预计德国将届时达到18.5gwp的装机量。

  在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于2004年9月提出了光伏发电路线年光伏发电将占新增装机量的一半。根据epia的统计与预测,至2012年,全球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累计将达到33.4gwp,未来数年光伏行业的复合增长率将高达30%以上;至2020年,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200-300gwp。

  我国政府一直十分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要求“积极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自2008年4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将正式生效;与现行的法律相比,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在法律层面将节约能源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针对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的目标,修订后的《节约能源法》进一步加强了对工业节能的规定,力图在法律层面保证中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在建设部目前推行的“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中,对新能源的应用有一系列具体的要求。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更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指出,国家鼓励个人和单位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2007年11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颁布《关于开展大型并网光伏示范电站建设有关要求的通知》,要求建设大于5mwp的并网示范光伏电站,上网电价高出当地平均上网电价的部分通过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在全国进行分摊凯发AG旗舰厅。这些都将加速这场以太阳能为主导的可再生能源的新能源革命。

  ims research公司近日建立起一个光伏市场需求数据库,该公司的数据库显示,若按2011年至2014年年均增长量为20%以上计算,截止至2014年,累计太阳能光伏设备安装量将达120gw。该调研公司还表示在此期间内,全球将安装逾80gw的光伏设备。该调研公司所公布的报告还指出,由于欧洲市场正处于停摆状态,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2014年在全球光伏市场上所占份额将减少31%,而与此同时,亚洲和北美市场所占比例将有所增加。亚洲光伏市场将在未来五年内以45%的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增长,其2014年的安装量将达10gw。中国被认为将在2014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其新增安装量将超过美国和德国之和。

  目前,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欧洲和日本领先的格局正逐步被打破,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已经转移到亚洲,中国已成为世界太阳能的最大生产国,但受国际市场行情变动频繁、经济不景气、行业相关政策变化以及欧元、美元等兑换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光伏企业生存困难。

  与此同时,国外市场拟下调或取消补贴政策。随着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陆续下调对光伏产业的补贴,使得电站开发融资变难,直接导致欧洲光伏市场陷入萎靡态势。以西班牙市场为例,2008年,西班牙的太阳能装机容量占据全球半壁江山,西班牙政府曾计划到2012年实现太阳能发电达400兆瓦,但事实上,盲目扩张建设,到2007年,这一目标就已经提前实现了。然而,由于设计不良、或者所在地光照不足等等,许多仓促建立的太阳能电站根本无法与传统电厂进行竞争。西班牙政府只有通过削减关税等措施来减少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在风能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支持,造成市场需求萎缩。再看德国市场,伴随多晶硅原料成本的迅速下跌,下业太阳能电池成本也降低了许多。德国政府对光伏上网电价补贴逐渐削减,补贴下调幅度要取决于每年光伏电站新增安装量的数量,最高下调24%。一旦德国市场补贴的降低,我国国内的光伏企业将受到较大的冲击。虽然从理论上来讲,投资回报率更低,意味着成本更低的中国企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但同时也意味着德国光伏市场已经步入较为成熟的阶段,类似于2009年12月增量近1.5gw的情况基本不会再现。而这与国内不少企业成倍扩张产能的出发点并不相符,不少企业将面临出口下降的局面。

  2010年欧洲区域占据了全球市场78%的份额,到了2011年三季度,欧洲仅占据全球市场约58%的份额,远低于去年水平,而且仍有继续下降的趋势。伴随着光伏行业的需求下降,全球太阳能产业恐将面临新一波寒冬。

  2010年,我国的光伏产业取得较大的增长(从英利绿色能源、无锡尚德和晶澳太阳能三大公司的财务报表来看,同比均实现了大幅增长),但这一市场的国际竞争也愈演愈烈。2010年5月韩国三星集团宣布,将在未来10年间投资210亿美元于可再生能源等领域使其业务更为多元化。太阳能电池板恰恰是其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而在此之前,日本厂商的集体扩产更是来势凶猛。随着国外优势企业逐渐抢占光伏市场,我国的光伏企业将迎来一轮出口困境。

  中国光伏行业在全球光伏市场占据了四成以上的份额,作为国家鼓励的新能源行业和大力发展的行业,2010年生产销售如火如荼,得到较大发展。但今年二季度以来,国内外宏观形势日益严峻,国际市场行业低迷,整个行业出现了需求、产品价格暴跌、出货量减少、库存积压严重的现象,行业风险加剧。由于光伏组件95%以上出口,受欧债危机和美国反倾销政策影响,市场需求巨减,终端市场实际增长幅度远小于预期,产品价格大幅下跌,龙头企业出现经营亏损,小企业形势格外严峻。第二季度季报显示,尚德电力巨亏2.6亿美元、赛维ldk亏损8800万美元、晶澳亏损3540万美元等。而部分中小企业亏损更为严重,加上银根紧缩、融资成本高涨,企业资金链极度紧张,不少中小企业停产,甚至濒临破产。从今年年初至今,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价格分别下跌了45%、52%、53%和42%。

  由于终端市场实际增长幅度远小于预期,加上去年各大光伏企业纷纷扩大产能,据中国有色金属协会硅业分会测算,目前电池片库存量至少达10gw以上。而据权威机构的最新统计显示,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产量,明年年底组件库存有可能飙升至22gw。库存积压将可能爆发更加激烈的价格竞争,中小企业由于缺少成本优势、规模经济和品牌优势,生存空间更加狭小。

  今年,有的上市光伏企业股价跌到了最高时的2%。一方面由于整体市场大环境疲软导致股份暴跌,另一方面企业今年的经营业绩以及对未来的行业预期不佳也是导致股价大跌的原因,市场信心受到较大打击。

  目前太阳能电池终端产品仍然是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其转化效率比其它类型的太阳能电池效率要高,大规模多晶硅太阳能发电转化效率在17%左右,单晶太阳能发电转化效率在18%-18.5%。由于太阳能电池发电成本比火力发电相比较高,因而未能大面积推广。但太阳能行业属于朝阳行业,许多光伏企业正在努力降低成本,随着成本降低,洁净无污染的太阳能发电产业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大力发展。

  由于常规能源的有限性,未来国际国内光伏行业还将得到迅速发展。未来晶硅太阳能电池用途广泛,除了成本降低后用于正常城市内发电供热,还可用于广大农村、沙漠地区离网发电,以及太阳能屋顶发电项目。薄膜电池还可用于外墙玻璃发电以及车顶发电、环保电力汽车的发展。美国已有30多个州都实施屋顶并网光伏发电净电量计量法政策;德国对光伏发电实行为期20年的固定电价,2008年平均上网电价为45.7欧分/kwh;日本恢复了居民屋顶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投资补贴政策。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作为太阳能电池的主流产品,市场占有比例在90%左右,短时间内很难被替代。从技术上讲,晶体硅并不是最佳材料,但它易于获取,适用的技术与电子工业相同,与薄膜电池相比两者各有优点与

  不足。薄膜电池成本较低,在0.9元/kh左右,但转换效率低,只有8%-9%。电池衰减快,正常使用时间5-6年。晶硅电池转换效率较高,可达18% ,使用年限长,在25年左右。但随着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以后太阳能电池发展将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最近5年来平均年增长率为55.2%,2010年生产量同比增加118%,需求非常旺盛,发展迅速。世界能源组织和欧洲光伏工业协会一致对未来光伏发电市场作出如下预测:2020年全球光伏发电的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1%,2040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20%,欧美各国都提出了各自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但短时间内,伴随各国出台的光伏上网电价补贴逐渐削减,控制光伏电站装机容量上限等措施,目前供大于求,电池片库存积压严重,存在着潜在产能过剩,可能爆发更为激烈的价格竞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化石能源资源的枯竭以及其开采、使用对环境污染的压力增大,使人们不得不寻找和开发新的绿色能源,太阳能是可供选择的绿色能源之一。以太阳能为基础的光伏产业是我国中央政府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后,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近百条,2013年国内光伏电池产能为42GW,产量达到25.1GW,与2012年相比,增长率约为20%,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2%,位居全球首位。光伏产业的发展受到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一系列帮助光伏产业实现“量变向质变”转化的政策频出,使我国光伏产业政策体系初步形成。[1]

  (1)多晶硅产量逐年增长。多晶硅是生产光伏电池的原料,在生产硅基太阳能电池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多晶硅。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2014年上半年,我国多晶硅产量6.2万吨,同比增长100%,在产多晶硅企业由去年初的7家增至16家。图1为我国(大陆地区)近五年多晶硅年产量情况。

  从图1可知,从2009年至2010年我国多晶硅的产量增幅为137.7%,2010年至2011年多晶硅产量增幅为81.6%,由于多晶硅产能增幅过快,导致国内多晶硅产能的过剩,加上国际多晶硅生产企业对华倾销,造成了2011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多晶硅市场价格一路下滑,整个行业陷入困顿。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多晶硅生产企业已由原来的近50家锐减至7家,产量也由2011年的79000t减至60400t。2014年,随着全球光伏装机市场的繁荣和我国商务部公布对太阳能级多晶硅反倾销调查的最终裁定,多晶硅的生产迎来了一波扩产和开工潮,其年产量由2012年的60400t增至84000t。总体来说,近年来我国多晶硅发展势头强劲且良好。

  (2)太阳能电池产量居全球首位。虽然,我国太阳能电池制造业的发展时间不是很长,但发展速度非常快。至2006年,无锡尚德、江西赛维LDK等一批光伏企业在海外上市并取得巨大成功,促使国内太阳能电池制造业规模迅速壮大。从业企业从最初的十几家发展为几百家,太阳能电池产量也呈逐年增长发展态势。截至2013年底,中国大陆太阳能电池组件以25.1GW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3%。

  (3)光伏装机容量迅猛上升。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受国家政策引导和带动,我国光伏产业迅猛发展,自2009年至2011年,我国光伏装机容量增幅非常快,然而2012年受光伏组件、逆变器、EPC总包价格单边下跌,且政策导向不明朗。2012年我国光伏年新增装机容量为1.19GW,大幅度低于2012年初的预期的5~7GW。[2]2013年,在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下,光伏发电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国累计并网运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9.42GW。其中,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2.92GW。

  (4)光伏产业结构。光伏产业的产业链包括多晶硅生产、光伏电池制造等环节。其中多晶硅生产技术密集度最高在产业链中处于高端,市场需求旺盛。全球太阳能光伏电池90%以上以单晶硅或者多晶硅为原材料生产。近年来,我国部分企业已基本掌握了多晶硅材料的生产工艺,已满足我国约50%光伏产品生产需要,具体情况见表1。

  但是,我国目前多晶硅的生产总体上工艺技术更新滞后,不仅产品品质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而且生产成本较高,污染与浪费也较为严重,在国际市场基本不具备竞争力。

  在光伏产业链中,太阳能电池制造是其最重要的生产环节。目前,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全球第一,但是国内应用少,大部分产品用于出口。随着电力体制改革,补贴路径的变化,光伏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逐步改善,[3]而国内光伏装机市场逐步兴起,光伏电池组件的国内销售量也在上升,“两头在外”的局面正得以改变。[4]今年上半年,我国光伏电池组件产量达15.5GW,同比增长34.8%,占全球总产量比例超过60%。[5]因此,从产业链角度看,能够对国际市场供应形成较大冲击的是处于中游的国内光伏电池及组件企业,该环节也首当其冲成为此番美欧“双反”的直接对象,进而加深了全产业链的发展困境。

  (1)国际市场发展阻碍重重。目前,我国光伏产业总体对外依存度仍较高,特别是太阳能电池销售。然而,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加深的特定宏观背景下,主要光伏应用市场(欧洲)的补贴下调导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出现了萎缩[6];另一方面,欧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纷纷抬头,至2009年以来,我国光伏企业经历了数次美国和欧盟的“双反”调查,无休止的贸易争端势必恶化我国光伏企业生存环境,阻碍我国光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发展。

  (2)国内产业无序发展。光伏行业的高利润吸引使一些企业在近乎“疯狂”的状态下投资建厂扩能,随着产能的集中爆发,光伏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逐渐显现,“产能堆积”、“产能闲置”问题严重。例如,2011年光伏产业产能以100%的速度增长,而市场需求的增速只有50%,产能扩张的速度远快于市场需求的增速使得这一年光伏产品价格平均下跌近40%。[7]光伏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备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近几年,各省市加速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再次刺激了产能迅速扩张。据媒体报道,目前,全国有300个城市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建设了光伏产业基地,各地区几乎都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8]

  (3)融资渠道不畅通。光伏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融资渠道的通畅与否,直接关乎行业命运。我国光伏上市企业有22家,海外上市的有10家,其中有8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已经达到了200亿美元。多数光伏企业选择到海外上市多是由于国内金融市场不够发达,相应的融资机制匮乏。投资光伏产业和相关项目的投资回收期长,要获得融资必须以光伏系统安装之后的发电量所带来的收入作为条件,属(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于项目融资。但是,这种融资方式在目前所能提供的资金非常有限。[9]

  (4)光伏发电并网存在瓶颈。与传统发电形式相比,光伏发电的优势在于,功率选择灵活,维护相对简单,拆卸方便,其作为分布式并网的电源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0]20世纪80年代开始,光伏发电开始迅速发展。[11]目前我国正大力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光伏发电系统有效而合理的并网是电力系统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解除了光伏发电并网存在的瓶颈,才能促使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1)建立健全世界贸易争端解决机制。针对我国光伏企业在国外所遭遇的“双反”威胁,我国光伏行业应建立一个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平台,共同应对来自国际社会的贸易争端威胁。强大的行业调研能力、迅捷的信息预警机制、灵活的应诉能力以及与外国同行间的沟通交流均是该平台应该具备的功能。另外,这个机制平台的建立过程中,相关行业协会、商会等非政府组织应发挥主导作用。

  (2)规范产业规划,加强政府调控,助推实力企业提升产业结构。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必须依靠宏观调控手段减少资源调配过程中脱节的现象,优化资源配置,促使产业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受《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实施影响,光伏行业无序发展态势有所减缓,部分落后产能酝酿或开始退出,产业调整趋势明显。部分企业兼并重组意愿日益强烈,上半年,我国前10家组件企业产量全行业占比近60%,前5家多晶硅企业占比超过80%,集中度持续提高。优化光伏产业发展结构,推动产业调整升级,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12]

  (3)疏通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手段。资金的充裕是保障光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为了疏通融资渠道,国家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扩大能源领域投资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金融服务的意见》等一些促进光伏产业融资的倾斜政策;倡导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开放社会资本进入行业,以解决“融资难”问题;规范光伏行业上市公司融资行为,适度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光伏项目融资服务平台,鼓励地方政府结合民生项目对光伏发电提供贷款贴息政策。

  (4)鼓励太阳能发电设备应用,支持分布式发电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方式主要分为并网运行、离网运行和混合运行三类方式。[13]我国鼓励太阳能发电设备应用,支持分布式发电并网,最近能源局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针对分布式发电并网发展难题提出诸多具体措施。例如,在建筑屋顶资源方面,对屋顶面积达到一定规模且适宜光伏发电应用的新建和改扩建建筑物,应要求同步安装光伏发电设施或预留安装条件。地方政府可将建筑光伏发电应用纳入节能减排考核及奖惩制度,消纳分布式光伏发电量的单位可按折算的节能量参与相关交易。在并网方面,要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接网和并网运行服务。在市县(区)电网企业设立分布式光伏发电“一站式”并网服务窗口,明确办理并网手续的申请条件、工作流程、办理时限,并在电网企业相关网站公布。[14]

  [6] 王文祥,史言信.我国光伏产业困境的形成:路径、机理与政策反思[J].当代财经,2014,350(1):87-96.

  [9] 袁艳平.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构建整合研究――以基于光伏产业的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2.

  [10] 许振超.光伏发电并网面临的问题分析[J].动力与电气工程,2017

  [12] 工信部:下半年我国光伏产业有望跳跃式增长_产业经济_财经_中金在线,http:///chanyejingji/

  去年下半年以来,受欧盟光伏政策补贴标准下调、美国“双反”调查影响,我国光伏行业发展遇到一些困难。为积极应对光伏产业面临的严峻复杂局面,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3月份,我们以问卷方式对全省太阳能光伏企业进行调查,了解重点光伏企业现状,征求意见建议,共发放143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占总发放问卷的78%,主要涉及晶硅材料制造、光伏电池片、电池组件、终端光伏产品和光伏配套产品等领域。从调查情况看,我省太阳能光伏产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发展隐忧,应当引起充分重视,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加以应对。

  1.1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基本概念。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指利用太阳能光照射晶体材料后产生电子跃迁这一现象进行发电,是一种方便、清洁、安全的可再生能源。目前,普遍使用的光伏元件由硅材料制成,利用太阳光照射时硅元件内的点和分布状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动势能和电流的效应发电。通常情况下,我们将基于硅材料应用开发所形成的太阳电池相关产业链称之为光伏产业。光伏发电产业链主要包括晶体硅原料生产-硅片切割-电池片制造-系统封装与应用四个主要环节。

  1.2太阳能资源概况。我省总体属于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地区,太阳能资源理论总储量居全国第17位,具有较大可开发利用价值和节约常规能源潜力。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面积年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太阳能可开发利用总量年折合标准煤超过1000万吨,其中,技术上可开发的光伏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较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光伏发电提供了广阔前景。

  1.3产业发展现状。“十一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将其摆上突出位置,不断加大措施,狠抓政策落实,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有力地促进了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关于扶持光伏发电加快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光伏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光伏及相关企业达到200多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1亿元,光伏电池及组件产量672兆瓦,同比分别增长19.7%和20%;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3.7万千瓦,同比增长94.7%。二是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坚持将政策引导与市场相结合,通过引进外资和自主投资,光伏电池组件制造能力快速提升,技术创新不断加快。在硅材料、晶硅电池、薄膜电池、光伏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系统、光伏逆变器、太阳能灯具、城市照明及景观应用等领域新上了一批项目,形成了以东营光伏、孚日光伏、力诺光伏、威海中玻光电等骨干企业为主体的企业集群。三是薄膜光伏电池实现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五代太阳能光伏薄膜电池组件,大中型薄膜电池玻璃广泛应用于现代大型建筑装饰领域,进一步拓宽了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领域。目前,薄膜电池产能已超过150兆瓦,产量和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薄膜光伏发电最高光电转换效率可达10%左右。预计到2015年,全省薄膜电池年产能将达到2000兆瓦。四是建成了一批光伏发电项目。目前,在建太阳能光伏电站54个,建设规模147.4兆瓦,建成太阳能光伏发电站43个,发电能力100.6 兆瓦,同比增长110%。先后有20个项目被列为国家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装机容量30兆瓦。青岛、烟台、威海、德州等四市和沂水、即墨、兖州、垦利、巨野等五县先后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一批太阳能光电建筑投入使用。五是骨干企业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11年,东营光伏公司电池组件产量220兆瓦,增长39.5%,主营业务收入30.22亿元,增长58.49%;埃孚光伏电池组件产量50.88兆瓦,增长128%,主营业务收入5.17亿元,增长50.02%;商河晟朗、禹城汉能建设的光伏电池生产线季度,全省光伏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1亿元,光伏电池及组件产量达到197兆瓦,同比分别增长16.7%和19.8%,光伏发电并网容量超过10万千瓦。其中力诺光伏公司产、销量分别增长10.07%、35.32%。

  在经历了2003-2010年的爆发式发展之后,近两年,全球光伏产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态势和特征。

  传统市场国家大幅削减光伏补贴。光伏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补贴。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持续发酵,2011年2月,世界领先的光伏产业领导国德国率先下调了光伏上网电价,意大利、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其它欧洲各国纷纷跟进。2010年,光伏装机增速最快之一的捷克,更是提出了包括征收26%的“太阳能税”在内的一系列针对光伏电站投资的惩罚方案。刚进入2012年,在中国宣布降低太阳工程补贴标准几乎同一时间,欧洲多国也宣布光伏补贴削减计划。德国政府从2012年3月9日起将补贴降低29%之多,从5月起开始每月都降低一定百分比,从7月1日起10MW以上的工厂得不到任何补贴。英国宣布,将向光伏安装户回购电力的补贴由每千瓦时43便士调降至每千瓦时21便士。欧洲是最大的光伏应用市场,占据了全球四分之三的份额。欧美各国大幅削减光伏补贴,给太阳能产业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市场呈现多元化趋势。受欧洲各国下调光伏补贴的影响,其所占全球市场比例不断下降,但欧洲市场在全球市场中的龙头地位不会有根本变化。与传统市场发展趋缓相反,其他新兴市场却在快速崛起,全球市场越来越呈现多元化趋势。首先,我国自2011年以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光伏系统应用的政策措施,极大地鼓励了国内光伏系统项目安装的积极性。2012年,全国新增装机量约为4.5GW,同比增长66%,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4%。其次,日本自福岛危机之后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力度,《光伏补贴法案》自2012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光伏项目投资积极性很高。最后,2012年,美国装机量增加至3.2GW,发展速度惊人。专家预测,2012年,亚太地区光伏装机量占全球市场的比重将提高到26%,欧洲市场占据全球市场的份额将下滑至48.5%,未来美、中、日将会取代传统的欧洲国家,成为全球光伏装机量最多的国家。此外,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安装市场也积极启动,发展潜力较大。

  成本下降带动了系统安装量的提升。近年来,光伏产品价格一路下跌。2010年9月,125毫米的硅片价格为2美元/片,如今跌至0.6美元/片;多晶硅也由两年前的55美元/千克跌到现在不足18美元/千克;2010年5月,组件价格是1.3美元/瓦,现在下降到0.7美元/瓦。制成品价格的大幅下跌使系统安装成本明显下降,以前光伏组件(含硅片等原材料)占整个电站成本的60%以上,现在则只有40%左右了。以美国为例,2011年,光伏系统的平均安装成本比2010年下降了11%到14%;2012年上半年,加州地区又比2011年下降了3%到7%。成本下降带动了光伏安装量大幅攀升,2011年,全球总装机容量达到24GW,增长了24%。2012年,各主要市场国家的安装量继续攀升,如德国在2012年初预计当年新增装机量目标是2.5-3.5GW,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地达到了破纪录的8GW。

  贸易争端此起彼伏。由于我国光伏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近年来,不少国家和地区开始对本国、本地区的光伏产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光伏产品开展反补贴、反倾销调查。2011年10月,美国率先对我国发动“双反”调查。2012年10月1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了终裁结果,反倾销税率为18.32%-249.96%,反补贴税率为14.78%-15.97%。2012年9月,欧盟委员会公告,跟风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这是迄今对我国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涉案金额超过2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1300亿元。虽然目前欧盟尚未作出裁决,但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影响巨大。前不久,印度也宣布将对原产于马来西亚、中国、中国台北和美国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进行反倾销调查。虽然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新兴市场发展迅速,但是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壁垒,市场开拓难度加大。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光伏产业仍将受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生存条件会持续艰难。

  光伏产业是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从多晶硅原料到电池组件生产,再到终端的光伏电站建设,我省的企业都有涉足。2011年,江苏太阳能光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689.9亿元,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但2012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产业发展遭遇空前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价格大幅跳水。光伏组件从2011年的平均每瓦1.5美元降至目前的0.7-0.8美元。2012年1-10月,光伏产业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了48.9%。虽然企业的出货量增加,但产品价格的急剧下跌造成企业营业收入锐减。根据我省四家主要光伏企业(阿特斯、天合、韩华、中电电气)的财报,四家企业共计出货量为3.5GW,与2011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实现营业收入32.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4.4%。

  企业经营困难。一方面,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省内几家主要光伏上市企业总负债超过600亿元,平均负债率在70%以上,其中,天合光能为67.57%,阿特斯为79.47%,尚德接近85%。过重的债务负担给企业正常经营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在当前整个产业“不景气”的情况下,金融系统已将光伏产业列为“高危”行业,纷纷收缩贷款规模,从严放贷,造成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加大。

  生产出现停滞。江苏近千家光伏制造企业,有近半处于停产状态,大型企业也严重开工不足,员工下岗或待工。徐州中能硅业受到国外多晶硅生产企业倾销挤压,目前,库存7000吨,生产已处于停滞。尚德目前已进入破产程序。

  2012年12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这对于困难重重的光伏产业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中国光伏产业联盟预计,2013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达35GW以上,其中,欧美市场约占全球的40%-50%;中、美、日将贡献近45%的新增市场装机量,其中,中国新增装机量将达到8-10GW,同比增长122%。如何把握政策利好的契机,促进江苏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是我省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科学制定光伏发电规划并严格落实。最近,国家扶持光伏产业的政策陆续推出。2012年12月,财政部拨付70亿元资金,支持启动光伏发电应用示范3157兆瓦,示范项目原则上要在2013年6月底前建成。据悉,“十二五”规划关于光伏发电的总装机容量或将从21GW再次上调至40GW。江苏省作为光伏大省,要抓住有利契机,抓紧制定完善光伏发电规划,并积极争取在国家总体规划中占据较大份额。由于统筹规划滞后,我省光伏产业要素配置效率不高,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13个地级市均建有光伏产业园,大型光伏企业只有20多家,其余数以百计的均是中小企业。此外,由于缺少太阳能资源基础数据,光伏发电企业仅根据气象站观测资料进行估算,造成一些电站建成后实际发电量远远低于计划的局面。建议我省对太阳能资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在此基础上制定光伏发电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中长期规划指导年度计划,以年度计划指导项目核准,避免一哄而上,培育持续稳定的光伏发电市场。另外,要注重光伏发电规划与配套电网规划的协调,建立简捷高效的并网服务体系,为未来大规模的光伏应用奠定基础。

  集成政策帮助企业摆脱困境。虽然当前的发展遭遇困境,但光伏产业是关系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政府应集成政策帮助企业摆脱困境。一是简化各种行政审批手续。目前,涉及到光伏电站项目的有发改、住建、财政、工信、市容、电网等多个部门,企业要审批手续,疲于应付,无所适从。建议光伏系统项目由发改部门负责立项审批(小于一定规模的采用备案制),由住建部门负责工程建设监管,由财政部门负责补贴发放。同时,将光伏发电项目审批纳入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二是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建议政府加大与银行的协调力度,研究光伏项目的金融支持方案,对于有订单、有市场、效益较好的企业,可以采取封闭式贷款、专款专用的方式,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三是改进电价补贴方式。目前,江苏光伏发电上网电价高于标杆电价部分暂在省出台的电价附加每千瓦时一厘钱中解决,但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的审核、拨付严重滞后。建议简化补贴发放流程,改进补贴方式,省里留成部分可先行发放,国家返还部分省里也可先行垫付、年终结算,以缓解企业资金困难。

  加快建立健全光伏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完善的产业技术标准可以有效防范出现劣质产品、原材料资源浪费、过度竞争甚至产能过剩等问题。我国在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方面长期滞后,与光伏大国地位不相称。为了保证光伏组件的质量和安全性,美国和欧洲均制定了一系列标准进行规范,如美国的UL标准、欧洲的TUV标准等,不但保证了产品质量,更为国外产品设立了隐性市场门槛。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兄弟省份已着手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如浙江成立了太阳能光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跟踪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修订计划。江苏作为光伏大省,有能力也有责任率先实践。对一些江苏急需、又有江苏产业特色的相关技术要求积极申报各级标准,同时,鼓励和帮助企业将水平领先、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申报国家、行业标准。通过提高技术标准门槛,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和低劣产品,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为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大对基础性、前瞻性技术创新的支持。技术进步是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要积极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大以终端市场为重点的光伏产业技术研发,特别是电池转化率、发电储能技术、智能电网、家庭能源系统技术等基础性研究,降低成本,提升能效,增强稳定性,加快光伏发电走向平价电力的进程。适时设立专项研发基金,支持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让。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决打击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法制保障。

  利用市场“倒逼机制”整合产业链资源。我省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在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和系统集成三大板块中都拥有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在当前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下,要遵循市场规律,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剥离不良资产,推动兼并整合,进一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一是鼓励“走出去”,转化一批。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有效规避贸易摩擦。对于企业境外投资电池及组件生产、光伏电站等项目,积极给予支持和服务,以带动我省光伏产品出口。二是推动重组改造,调整一批。坚持利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如债权人重组负债企业,优势企业重组劣势企业,骨干企业重组中小企业),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三是坚决关停落后,淘汰一批。借助建立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对关键设备实行强制检测认证、光伏产品指导目录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提高准入门槛,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多晶硅、光伏电池及组件项目。

  加大对分布式发电的扶持力度。自给式太阳能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是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方向。江苏应顺应趋势,加大对分布式光伏应用市场的培育,使我省的产能及应用与在全国所占的比例相匹配。一是开展分布式电站的试点工作。积极鼓励体育馆、文博馆等综合性建筑体、大型厂矿企业、成片的保障性住房建筑小区等带头安装使用光伏发电系统。鼓励单位、社区和家庭应用太阳能发电。深入开展新能源示范城市、绿色能源示范县、太阳能示范村评选。通过典型引路和示范作用,由点带面,促进光伏发电市场发展。二是加强对分布式发电的建设管理。比如,住建部门应牵头对建筑物进行统计、归类、分析,解决分布式光伏项目屋顶资源难以获取的矛盾。又如,加紧对光伏发电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光伏发电知识培训,提高管理能力。三是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合同管理。明确各项收费标准和结算方式,探讨由投资补贴转变为电价补贴的具体实施细则,做到开发商、电网企业和用电单位多赢,真正实现“用户侧并网,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电网调剂余缺”。

  及早研究制定欧盟“双反”应对预案。近期,我国光伏产品在国际上频频遭遇贸易战,美国的“双反”仅针对电池环节,企业还能通过将这一环节海外代工的方式进行规避。欧洲这次反倾销调查包括中国的硅片、电池、晶硅组件,几乎是全产业链的“双反”。而且,欧洲是目前全球光伏产品的最大应用市场,也是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2011年,中国光伏电池对欧出口金额204亿美元,约占同期出口总额的73%。因此,如果应对不力,欧盟的“双反”对我国的光伏产业很可能造成灭顶之灾。国家非常重视欧盟的“双反”立案,正在积极斡旋。但是我们不能将希望寄托在欧盟放弃“双反”的基础上,而应主动筹划,加快研究制定应对预案,支持帮助企业开展“双反”应诉,妥善解决分歧和摩擦。

  我国光伏市场在技术进步的推动和逐步完善的法规政策的强力驱动下快速发展。2005年太阳电池的产量仅为200MWp,2009年达到了4011MWp,四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15%。2009年全球太阳电池产量10.66GWp中,我国产量占37.62%,居世界首位,2010年这一比例还在上升之中。

  自2006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我国光伏市场取得了较快的进展,但是由于基数较低,市场规模相对仍然较低。2009年,我国当年装机量达到160.2MWp,是上年装机量的4倍,并超过了此前历年累计装机量。2010年,包括国家能源局第一次特许权招标的2座10MWp荒漠电站和国家项目初始投资补贴下已完成的部分光伏系统,再加上地方政策支持的光伏项目和市场化光伏应用,当年新增装机520MWp,使2010年年底累计装机量达到了893MWp。光伏上网电价试点、“金太阳工程”等具体政策实施为我国光伏更大规模应用带来了预期。

  伴随着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经过多年积累,该领域中涌现出一批实力较强、高速增长的龙头企业,包括无锡尚德、保定天威英利以及河北晶澳太阳能。2002年9月无锡尚德第一条10兆瓦太阳电池生产线正式投产,涉及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硅薄膜太阳电池和光伏发电系统等光伏发电环节。2001年成立至今,已形成1000兆瓦的电池生产能力,跻身世界光伏前三强,电池组件生产能力跃居世界第一。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涵盖了从多晶硅铸锭、硅片、光伏电池片、光伏电池组件的生产到系统安装的整个光伏产业链。2010年底,保定英利产业园四期800兆瓦项目建成投产,该项目产能达1400兆瓦。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于单晶硅棒、硅片、高效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加工、制造和销售,现有年产600兆瓦高效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条,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2007年11月22日《关于开展大型并网光伏示范电站建设有关要求的通知》,该文件提出上网电价需通过招标确定,高出的部分通过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在全国范围内分摊。2009年3月23日,我国财政部出台了太阳能屋顶计划。中央政府首批安排预算12.7亿元,本次先下达70%的资金8.9亿元,其余30%资金3.8亿元将在示范工程验收评估后拨付。重点引导光电建筑一体化发展,重点扶持技术先进的光伏产品推广应用。2009年7月21日,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了《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决定综合采取财政补助、科技支持和市场拉动方式,以促进光伏发电技术进步,据估算,国家将为此投入约100亿元财政资金。即将出台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将投资5万亿元。

  在中央政府明确态度后,各地方政府也随即颁布了有关光伏产业的政策。如,海南省2009年4月颁布的《海南省建设厅关于组织申报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项目的通知》中指出:2009年补助标准原则上定为20元/Wp,具体标准将根据与建筑结合程度、光电产品技术先进程度等因素分类确定。以后年度补助标准将根据产业发展状况予以调整。河北省2010年10月颁布的《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按照合理成本加合理利润确定,上网电价高于常规能源平均上网电价部分,3年内除享受国家可再生能源价格补贴外,其余差额部分从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补贴。自发自用,未享受电价补贴的光伏发电项目,可从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给予适当补助。

  我国的光伏产业需求相对增长较慢,造成了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和应用市场出现较大的不平衡。我国已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第一出口国,我国生产的太阳电池连续5年96%以上用于出口,国内安装量不足2%-4%,使得我国光伏产业过度依赖海外市场。2009年我国当年安装量约占全球2.2%,累计安装量只占到1%左右。根据BP2011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2010年我国累计安装量只占全球的2.2%,而德国占到了全球的43.5%,其次西班牙占到了9.8%。

  国内光伏发电市场迟迟不能启动的主要原因是光伏发电成本还是太高,影响了其大规模推广。我国光伏发电成本为1.3元-2.0元/度,远高于普通火电平均不到0.3元/度左右的发电成本。如此高昂成本是制约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太阳能电池成本占光伏发电成本比例最高,而太阳能成本中最大的部分为多晶硅原料,我国大部分多晶硅原料是从海外进口的,致使光伏发电成本较高。

  光伏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未来市场将会呈现指数增长。据赛迪智库光伏所不完全统计,全国156家电池组件企业2011年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已超过35GW,预计2012年产能在40GW以上。欧盟2011年9月份的报告也显示,2012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能将达到80GW,中国占据超过50%份额。光伏需求量增长缓慢,与快速增长的太阳能电池供给量形成鲜明对比。由于意大利、法国的政策不确定性和德国的市场需求下降,据2011年6月欧洲光伏工业协会对2011-2015年的市场需求量预测数据,2012和2013年光伏市场需求在30GW左右,因此仅当前中国的产能已可满足未来2-3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光伏市场的增长速度远不能跟上产能扩张的步伐。

  我国光伏产业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仍旧依赖进口,大大制约了产业健康发展。如光伏电池的原料高纯度多晶硅的提炼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德国、美国7家公司手中,形成了技术封锁、市场垄断;而我国的多晶硅生产设备工艺还不完善,同类产品的生产成本高,缺乏竞争力。以每兆瓦太阳能需要的多晶硅按10-11吨计算,2007年国内太阳能多晶硅需求量达到1.2万吨左右,而2007年国内多晶硅产量不足1000吨,原料自足率不足10%。

  德国政府于1990年制定了1000户太阳电池屋顶计划,新可再生能源法规定光伏发电上网电价为0.5-0.6欧元/KWh;政府补贴总计11亿马克,并实行零贷款利率,10年偿还。这大大推动了光伏市场和产业发展,使德国成为继日本之后世界光伏发电发展最快的国家。1998 年德国政府进一步提出“10万屋顶计划”,即政府鼓励居民在自家屋顶上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发出的电由政府强制命令电网公司出资收购。2000年4月,德国政府引入了适用于十万屋顶计划低息贷款组成的“税收返还”政策。德国在2004年实施了《新(修改)可再生能源法》,即上网电价法。不但使上网电价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各种不同电站实际成本和投资者的利益,也更加容易操作。

  1996年,在美国能源部的支持下,美国开始了一项称为“光伏建筑物计划”,投资20亿美元。同年,美国加州创立5.4亿美元的公共收益基金以支持可更新能源的发展。1997年6月,克林顿总统宣布实施“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和“净流量表”体制,每个光伏屋顶将有3-5KW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有太阳时,屋内向电网供电,电表倒转;无太阳时,电网向家庭供电,电表正转,每月只需交“净电费”。1998年克林顿政府提出的综合电力竞争条例凯发AG旗舰厅,设立了可进行交易和存入银行的可再生能源信用证,提高配额制度的灵活性和效率,信用证的价值为1.5美分/千瓦小时。此外,美国有6个州实行公共效益基金政策,以此筹集资金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

  为了扶持光伏产业发展,日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措施,在现场实验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允许光伏发电优先并网,这项政策对光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74年日本执行了“阳光计划”,当时规定以居民屋顶并网发电为主要目标,对光伏系统实施政府补贴,初始的补贴达到了光伏系统造价的70%。1993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新阳光计划”。在该计划下,日本政府规定,自1994年起居民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由政府提供补贴,补贴额度接近50%(以后逐年减少)。当年光伏系统的每千瓦安装成本为200万日元/千瓦,补贴额为90万日元/千瓦。以后补贴额逐年下降,到2006年该项补助取消。但此后安装量仍然趋于稳定增长。2009年1月,日本重启面向家庭用途的补助制度,每千瓦补助7万日元。

  从日本、美国及欧洲等国家支持光伏产业发展政策来看,主要经济体都实行了鼓励光伏发电上网的优惠政策。投资建设一个太阳能发电设施之后,用户可以无条件接入电网,所发电量既可以自己用也可以高价卖给电网从而享受电价补贴。这种上网电价补贴体系在推动光伏应用市场的过程中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它能够有效避免滥用投资补贴,确保工程质量和系统实际利用率。当前,我国政府对国家范围的上网电价补贴没有清晰的决定,这是值得政策制定者认真关注和考虑的。

  伴随着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批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同时该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技术落后、成本不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政府应通过提高光伏行业准入的门槛,淘汰成本高、技术落后不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加强行业整合。

  在继续巩固国外传统光伏市场的同时,开辟新的光伏市场。2011年10月19号,以德国SolarWorld为首的7家企业联合向美国政府递交了对我国出口到美国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简称“双反”)调查申请,而美国商务部已于2011年11月8号启动立案调查。一旦我国应对美国的贸易诉讼不利,在国内光伏市场未能及时启动的情况下,我国光伏产业可能遭受毁灭性打击。因此,应组织企业积极应对国外有关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规避国际贸易壁垒,巩固和发展国际市场,同时,密切关注国外政策和市场竞争环境动向,抓住新兴市场发展机遇,引导企业抢占新兴市场。

  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激励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人员,开展光伏产业高端技术的研究开发,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完善生产设备工艺,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我国光伏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江苏省发展改革委.江苏省光伏发电推进意见[J].太阳能,2009(7)

  4.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2012年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形势前瞻.中国能源报,2011-12-5

  5.张,王俊沣.培育光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研究.经济纵横,2011(2)

  光伏行业近十年的发展轨迹犹如过山车一般从高峰跌入低谷。2013年,更被看做是我国的“光伏”寒冬年。

  国内,尚德,赛维等几大光伏巨头遭遇数十亿元亏损;国外,美国与欧盟先后开展了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美国2012年11月对中国晶体硅光伏电池片等产品征收18.32%至249.96%的反倾销税,以及介于14.78%至15.97%的反补贴税,让不少中国光伏企业直接退出了美国市场。

  由于无法归还到期债务,无锡尚德3月20日宣布破产重整。从创造中国首富,到债台高筑,再到如今的破产,尚德可以说是近几年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的缩影。

  光伏行业从2005年的辉煌,到如今的落寞,短短7年时间竟有如此颠覆的命运。而在光伏企业纷纷亏损,国外“双反”调查的背后,又折射出了我国光伏行业本身的“疾病”。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万军看来,中国的光伏市场严重依赖外需,产能过剩,而这也是“疾病”的症结所在。

  “光伏行业在国外发展很快,市场规模增加迅速。在我国,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纷纷引进光伏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国内很多地方都有光伏开发区,使得光伏产业扩张过快。但在近几年金融危机的打击下,欧洲对于光伏行业降低甚至取消补贴,导致国外需求大幅度减少,而我国的光伏业非常依赖外需,所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万军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根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提供的数据,光伏组件价格从2011年的每瓦1.4美元下降至目前的0.7美元,与此同时,全球太阳能光伏总产能大于实际需求量1.5至2倍。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加工与制造国家,产能过剩的情况在中国尤为严重。在当时光伏过热的情况下,很多企业还是争先恐后的进入这个领域,导致产能迅速扩张,无法消化,对光伏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相比日本的“阳光计划”以及德国屋顶光伏电站等国外光伏产业的发展,我国这些年主要侧重在“供给”上。“光伏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不同,处在技术不断变化的时期,商业模式也不成熟,为了避免巨大的投资风险,国外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产业化规模不会太大。但我国地方政府还是传统思路,导致了严重产能过剩。”万军说,他认为国外遵循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有序地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这是与我国的最大不同。

  万军表示,除了严重依赖外需,我国的光伏企业也普遍存在着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在多晶硅生产环节上尤其明显,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同样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除此之外,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现在在西部做大型光伏电站项目的投资方,却不能独立地进行项目融资,这是最大的困难。中国太阳能市场现在的融资问题在于,需要企业全额的额外资产进行担保。这意味着,银行在评估贷款抵押时,太阳能项目的电力资产几乎等于零估值。

  2013年,我国光伏行业能否有转机?这的确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但这一次的跌倒,却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既然外部需求的刺激时代已经过去,那么把目光投在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或许是光伏行业的新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史丹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已经到了启动国内市场的时候。

  “现在当务之急是光伏行业本身要进行重组调整。在努力稳定国外市场的同时,要开发国内市场。”史丹说。

  在万军看来,中国的清洁能源市场非常广阔,通过政策引导,积极扶持,逐渐催生国内市场,对我国光伏市场来说是一个转机。但从短期来看,市场状况虽有所好转,但仍然面临着一些不确定因素。

  光伏行业的命运,不只掌握在一方手里。从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光伏应用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而企业是光伏产业的主体,是产业的组成部分,只有技术水平提高,价格才能下降,才会具有竞争力。

  2011年以来,受欧洲各主要光伏装机国纷纷下调补贴,欧美光伏“双反”的影响,为拉动内需拯救我国光伏产业,国家连续出台政策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作为光伏应用的主要模式,居民分布式光伏发电在欧洲诸国已经发展多年,并且造就了德国光伏市场的繁荣。

  国家电网刚刚的《关于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表态支持“自发自用,多余电量上网”的模式,但其中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补贴远低于预期,让光伏人寄予厚望的光伏新政“含金量”打折。电价补贴价格定为0.35元/千瓦时,不但低于之前市场预期的0.4-0.6元/千瓦时,且仅限于自发自用部分,不包括余电上网。

  但万军认为,虽然结果与预期有一定距离。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可以看出国家的用意。“在光伏产业低迷时期,对补贴预期是非常高的。政府补贴越多,越能刺激市场扩张。目前的补贴比较适合分布式发电的特点,设法提高自发自用的比例,分布式发电主要是为了满足无限多独立个体的需求。”万军说,“国家的用意在于强调企业的自生能力。一个合适的补贴,可能更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优胜劣汰。”

  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新能源产业的重要领域,上世纪以来,美日欧等国家加大光伏产业推进力度,2000~2008年全球光伏市场年均增长50%,2008年后特别是2012年以来,全球光伏产业进入调整期。国内外光伏产业发展主要特点有:

  首先,发达国家加强光伏产业规划和政策支持。美国自1974年起陆续颁布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法令,1997年起实施“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2010年奥巴马政府对绿色能源制造业提供23亿美元税收优惠,发放给132家企业的183个绿色能源制造项目。日本1993年制定“新阳光计划”,2003年出台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法;2006年颁布“新国家能源战略”,提出到2030年的能源结构规划。德国1990年、1998年分别提出“千屋顶计划”、“十万屋顶计划”,2004年《新可再生能源法》规定了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推动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瑞士、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芬兰等国也纷纷制定光伏产业发展计划,并投入巨资开展技术开发,加速产业化进程。

  其次,全球光伏市场波动和竞争加剧。由于各国光伏产能迅速扩张导致供过于求,以及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2008年后光伏市场产品价格逐步下滑,太阳能组件制造企业普遍亏损。在此背景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2011年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发动“双反调查”,2012年美国商务部终裁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反倾销税、反补贴税;2013年6月,欧盟基于“双反调查”,对中国光伏企业执行11.8%的临时税率,近期中欧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出口数量等承诺协议;印度也对来自中国、美国等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发起反倾销调查。

  再次,国内光伏产业发展面临困境。我国光伏产业2004年后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放发展到技术提升、结构优化发展,2007年至今光伏电池产量居世界首位,产能占全球60%,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输出地。我国光伏产业的最大挑战在于“两头在外”:多晶硅材料约50%从国外进口,光伏电池生产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光伏电池产品90%出口国外,其中60%出口欧盟。受美国“双反”影响,我国对美光伏产品出口下降八成,欧盟市场对国内光伏企业影响更大。在国外市场低迷及国内市场未启动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半数以上电池组件企业停产,2012年以来制造环节全线亏损,企业普遍融资困难。当务之急是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开发国内市场。

  分析光伏产业发展前景,据欧洲光伏工业协会EPIA预测,太阳能光伏发电在21世纪将成为能源供应主体,预计2030年、2040年占世界总电力供应比重将分别达到10%、20%以上,21世纪末占比将达到60%以上。根据各国光伏发电技术路线和装机容量规划,美日欧2020年装机量将是2010年的4倍左右,2030年装机量将是2020年的6倍左右。同时,随着节能要求及环境约束收紧,火力发电成本将呈上升趋势;而光伏组件出货量每翻一番平均售价下降约20%,能源转换率可望提升至30%以上,光伏发电设备成本尚有30%的下降空间。预计全球光伏市场过剩产能经整合重组将重拾升势,可再生能源将逐渐发挥对传统能源的替代作用。

  上海发展光伏产业具有技术研发、服务集成、金融资源等优势,但人力、土地和商务运行成本较高,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高端环节,走出一条适合上海特点的光伏产业发展之路。2009年《上海推进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行动方案》,大力推进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链集聚态势。其中电池组件领域集聚了晶澳、中电、神舟、超日等企业,生产装备领域有理想能源、空间电源所、汉虹、森松等企业,集成服务领域主要有航天机电太阳能科技公司,检测认证平台领域有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微系统所等。目前上海晶硅电池及组件产能超过4.5GW,在薄膜电池及装备领域形成技术研发领先团队,全市光伏应用规模达到30MW以上。

  受国内外市场因素等影响,2012年以来本市太阳能企业产值、利润等大幅下降,部分企业面临资金紧张、停工停产等风险。上海航天机电等克服不利因素,坚持加强研发、优化管理、提升产业链价值,今年上半年航天机电出售光伏电站150MW,实现收益3.4亿元,位居国内光伏企业第一位。其具体做法和发展优势有:

  一是,全产业链布局全球发展。航天机电2007年来大规模投资发展光伏产业,形成了从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EPC总承包、电站运营到装备研发等垂直一体化的光伏产业链;建成上海、内蒙、江苏三大产业基地,具备4500吨多晶硅、500MW电池片、500MW电池组件的产能。承担了上海世博会太阳能应用总体规划研究及永久性场馆太阳能应用设计,建设了世博中心兆瓦级光伏电站、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风光互补照明系统、部级“光明过程”等项目,参与上海虹桥枢纽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同时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与美、德、意、韩等国光伏运营商成立合资公司,提高光伏产品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海外业务竞争力。

  二是,上海加强技术研发应用做精做强企业。积极打造产业链核心技术研发平台,依托上海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投入1亿多元,加强硅材料、BIPV组件、聚光电池、薄膜电池、硅电池、PECVD等产品的技术研发,拥有相关专利超过30项。正在加快双面胶带电池组件、标准成本组件、抗PID组件等新产品的研发;探索应用3D打印技术提高电池组件转换效率,应用离子注入技术提高装备生产水平;将在连云港电池组件制造厂应用自动化焊接机器人,预期生产线%产能,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三是,上海以集成服务为主的赢利模式。当前光伏制造环节普遍亏损,产业链利润向电站建设运营环节转移,其中电站项目授权开发、EPC建设、电站项目开发商环节毛利率分别为3%~5%、7%和10%~15%。航天机电正从光伏制造商向电站运营商转型,以电站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拓展综合集成业务凯发AG旗舰厅,已累计建设国内外600多座光伏电站。2011~2012年,航天机电在光伏系统集成市场排名全球第15位、国内第6位,预计2013年将进入全球光伏系统集成市场前10位。

  此外,上海具备多样化融资支持路径。随着国内外光伏行业陷入困境,银行收紧对光伏企业贷款,电站项目融资困难,光伏企业IPO受阻,VC/PE投资案例大幅下降。航天机电具有强大的金融支撑服务能力,由航天集团提供财务支持,搭建海内外融资平台;已申请使用国家开发银行44亿元授信额度,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累计约40亿元;与上实集团加强战略合作,组建合资公司收购运作国内外电站项目;探索组建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等。

  根据国内外光伏产业发展格局及上海产业链整体情况,上海必须在把握技术升级规律、成本结构、产业链细分和价值分析的基础上,确立融入世界、服务全国、发展自身的定位。坚持核心高端引领,发挥核心技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集成配套服务等优势,形成在全国的产业龙头地位和引领作用;坚持引进开发并举,把握发展空间、载体和资源,一手抓结构调整优胜劣汰,一手谋市场可持续发展;坚持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建立行业联盟,加强国内外合作,提升产业链优势,努力打造上海光伏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形成3~5家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核心装备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保持国内领先,进一步提升光伏总集成总承包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势,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上海要研究制定城市能源发展路线月国际能源署(IEA)太阳能光伏路线图报告,描述了光伏技术发展现状及到2050年的发展前景。国内相关机构和省市也开展了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分阶段明确光伏技术发展路线、产业格局及政策措施等。上海在资源能源缺乏、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更需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规划制定包括太阳能光伏在内的能源发展路线图,明确新能源替代的总体部署、领域空间、阶段步骤、载体主体和资金支持政策等,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与此同时,上海还需要加强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研发。根据未来技术升级发展路线,加强超前谋划和技术装备研发。如在卷对卷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空间电源所已建成柔性薄膜电池卷对卷中试生产线;在多层非晶硅-微晶硅领域,理想能源开发的PECVD和LPCVD设备性能达到国外一流进口设备水平,而售价仅为进口设备一半。下一步,上海将依托承担的国家重大专项及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专项,支持N型晶硅电池、异质结、离子注入等新一代光伏技术发展,加强产业链配套,扩大首台套应用;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从生产技术到产业技术的跨越,推动技术产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

  此外,上海要鼓励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应用。据测算,微网分布式新能源储能系统可使楼宇每年节电30%~40%。下一步,上海将围绕建设低碳、节能城市,推动大型电站、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分布式发电等项目建设,依托基地园区挂牌建设分布式发电示范区;在世博最佳实践区、新兴产业馆、工博馆等,组织推进一批太阳能光伏示范应用项目;探索建设新能源充电站,实现能耗自我平衡和余电并网,发展城市BIPV产业。

  从 2011 年开始, 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过山车”式发展。 2011 年一季度还处于增产扩容的爆发性增长阶段,之后则急剧逆转陷入全行业大面积亏损的危局。 2012 年,无序扩张导致产能过剩,主要上市公司业绩全线下滑,国外市场萎缩和贸易壁垒更是雪上加霜,光伏行业此次寒冬来得过于猛烈。 本文对我国光伏产业陷入困境的原因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光伏产业的发展策略提出了建议。

  从全球来看,2011 年全球光伏电池产量已达到33GW, 实际产能达到 63GW, 产能过剩率近 50% ;从国内情况来看,2011 年我国光伏电池产能已达到 35GW,可以满足全球光伏电池的安装需要。 从目前全球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今后几年全球光伏发电市场会有所增长,但需求增速不会太快(见图 1),市场供需失衡压力持续增大, 产能仍将严重过剩。特别是全球主要的光伏发电市场欧洲近两年可能会有较大回落,加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如美国对我国光伏产品进行的“双反”调查),将影响我国光伏产品的出口,我国光伏产品产能过剩问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

  由于光伏产业目前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政府补贴, 受国际金融危机尤其是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欧洲各国开始对光伏产业削减政府补贴。 2011 年以来,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纷纷下调了对光伏产业的补贴,欧洲的光伏市场开始萎缩,其国内企业不断倒闭。 原本占据世界光伏装机 70%以上、占中国光伏电池出口 80%的欧洲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使中国光伏企业处境艰难, 巨大的产能无法消化,只能竞相降价抢市场,利润大幅下滑。

  为了保护其国内企业,美国和欧盟开始对我国的光伏产品实施“双反”调查。 美国时间 2012 年 11月 7 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认定从中国进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产品,实质性损害了美国相关产业,美国将对此类产品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 双反 ”) 关税 , 其中反倾销税率 18.32%~249.96% ,反补贴税率 14.78%~15.97%。 继美国之后,欧盟也立即跟进。 2012 年 11 月 8 日,欧盟公告称,已对从中国光伏企业进口的硅片、电池、组件启动反补贴调查(此前欧盟已经对上述产品展开了反倾销调查),至此,欧盟也开始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双反”调查。

  如图 2 所示[1],2010 年中国出口了 7.5GW 的光伏产品,仅仅在国内安装了 500MW。 面对欧美咄咄逼人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光伏生产企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寒冬。 2011 年的数据表明,我国光伏产品有近 90%出口到海外,其中销往美国市场的产品占比约 15%,而在欧盟市场占到近六成,出口额高达204 亿美元[2]。 相对而言 ,目前我国国内光伏市场容量很小,如果欧盟和美国的惩罚性关税使中国的光伏产品丧失价格竞争力, 从而失去这两大市场份额,短期而言对我国光伏产业的打击是致命的。 尽管我国光伏产品生产能力已接近全球产能的一半,但是国内市场仍然没有启动。

  2.3主要公司业绩全线 年以来,光伏产业形势逆转,加之 2012年 11 月份欧美相继对中国光伏企业展开“双反”调查,占 90%以上份额的海外市场加速萎缩。尚德、天合和英利等中国大型太阳能企业在此之前就已经削减生产,艰难地维持利润率。 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尚德于 2012 年 9 月收到纳斯达克的退市警告,9 月末尚德从其总部所在地的无锡地方政府获得了债务支持。 2012 年 7 月,专门生产多晶硅的中国大型太阳能企业赛维 LDK,从其总部所在地江西省新余市获得 8000 万美元的救助。 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的调研统计,2011 年我国投产的多晶硅企业在三季度和四季度有 70%~80%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

  在市场行情发生变化的初期,大部分光伏企业凭借已有的积累勉强可以支撑下来。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企业的资金链开始断裂,难以维持下去,光伏行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以江西赛维为例, 它曾经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多晶硅片生产商,一度发展迅速,而到 2011 年底却债台高筑,根据公司四季报,2011 年四季度赛维负债总额高达 60 亿美元,负债率达到 87.7%。 在光伏产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光伏企业资金链紧张成为常态。 由于多晶硅和光伏组件价格大幅下跌,导致光伏企业整体收入锐减,产能过剩以及市场需求萎缩导致光伏企业的销量也随之下滑。 除了这些因素以外,光伏产业的不景气还导致光伏企业贷款难度和成本也大为提升。 2013 年 3 月,因无力偿还 71 亿元巨债,全国最大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太阳能公司正式宣告破产,令光伏行业不寒而栗。

  太阳能光伏产业出现的问题代表了大部分新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除了水电、太阳能热水器外,大多数可再生能源产业还处于规模化发展的成长阶段,尽管技术进步明显,产业实力有所提升,但总的来说,可再生能源在现有市场条件下仍缺乏竞争力,必须依靠政策扶持等非市场手段才能支撑其进一步发展。 可再生能源需要逐步融入到传统能源体系中,当前的电价机制、电力管理体制等,还存在不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因素。 在设备制造环节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总的来看是因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市场开发与产业发展不协调。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模式沿袭传统产业粗放型扩张的老路、在低端环节竞争过度、自主创新积累能力低和政府介入过度等。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主要是沿用过去加工贸易的传统模式, 产业集中在产品加工制造环节,国内一些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张,并在全球同类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但由于光伏产业目前的发展主要是依靠政府补贴,因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尤其是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欧洲各国开始对光伏产业削减政府补贴,光伏市场开始萎缩。从光伏产业链来看,一般包括硅材料提炼、硅片生产、电池片生产、组装封装 4 个环节,但实际上还存在着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光伏发电,包括光伏集成建筑、风光互补等,如图 3 所示[3,4]。

  国内的产能主要集中于产业链的下游,即制造太阳能电池和组件, 因为只要通过购买生产线,电池和组件的产能就可以快速提高。 之后,国内厂商开始增加硅锭和硅片的生产。 但是国内厂商很少涉及系统组装,因为国内需求还没有启动。 国内光伏企业处于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GVC)的低端,广泛地出现了被“俘获”现象[5], 即我国参与GVC 的本土产业集群及其代工企业 ,在实现由低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向高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攀升过程中, 特别是在历经功能升级或者链条升级时,遇到发达国家的国际大购买商(购买者驱动)或跨国公司(生产者驱动)的双重阻击和控制,进而被限制在低附加值、 微利化的价值链低端生产制造环节。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加入 GVC 虽然能够成功地实现“产品升级 ”、“过程升级 ”,但是 “功能升级 ”、“链条升级”却很难发生,而基于本土自主创新能力和强劲市场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才具有“功能升级”、“链条升级”的内生能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既不能沿袭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与战略,也不能沿袭过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与战略。

  近年来在各地的招商中, 光伏产业备受青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光伏产业投入大、用工多,既能创造 GDP,又能带动就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其还与高新技术、清洁能源等概念紧密相关,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政策要求。 在这些现实利益和概念的吸引下,许多地方政府一哄而上,纷纷将光伏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越位”为光伏企业提供包括土地、贷款、融资等在内的优惠政策。 硅片、电池片看似高科技产品,但其生产技术高度融合于设备中,有钱就能建起生产线。 尤其是组件,属于用工密集型的简单劳动,进入门槛很低。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对企业的投资方向、投资重点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决定了地区的产业格局。 国际金融危机后,在中央明确不断加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后,地方政府对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热情很高。 全国超过一半的省份在打造新能源基地, 或把新能源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上百个城市在做新能源发展规划。 这其中,有个别城市确实既有资源优势又有先行优势,甚至早已拥有一定规模的新能源企业,但更多的城市并无明显优势,或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能力远达不到计划的目标。 地方政府对新能源产业趋之若鹜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现行体制下,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标准仍是 GDP。 为了在任期内创造出更多的产值,地方政府的行为往往具有短期性,热衷于见效快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 国际金融危机后,受出口萎缩的影响, 部分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地区面临 GDP 下滑的威胁;而一些资源、环境压力比较大的地区,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下,也面临增长方式转变、急需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压力。 新能源产业对GDP 的拉动快 , 对上下游产业带动大 , 而且符合绿色环保要求,因而自然成为地方政府的首选。 对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来说,发展新能源产业,能极大地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没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来说, 短期内也能靠投资增量带动 GDP 增长和就业增加;对现任政府来说,无疑是一项能代表产业结构优化的“面子工程”[6]。

  光伏产业未能突破“微笑曲线”的枷锁,取得新兴产业国际领先优势。 在发展初期本应开始的市场开发和产品营销活动在国内非常微弱,光伏应用与市场开发大大落后于欧美国家,造成我国光伏产品制造与应用脱节, 产业发展缺乏稳定的市场基础。

  从光伏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来看,我国企业低于国外同行。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曾是典型的“三头在外”产业 :一是光伏电池的生产设备主要从国外进口,二是晶体硅材料主要从国外进口,三是生产的光伏电池产品主要出口国外。

  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部分企业已基本掌握了多晶硅材料的生产工艺,多晶硅产量已能满足国内光伏电池生产需要的 50%,光伏电池生产设备的国产化能力也迅速提高,“三头在外”

  的状况有所改变。 但光伏电池产品市场在外的状况尚未改变,许多关键装备和主要原辅材料的对外依存度仍然很高。 目前,我国光伏电池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美等光伏电站建设较多的发达地区,出口量占我国光伏电池生产量的 90%以。

搜索